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东研究动态

吴冰冰接受北京对话专访系列(1)| 谈中阿合作论坛与中阿峰会

 

摘  要

 

 

近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卡塔尔国中东研究讲席教授吴冰冰接受北京对话秘书长韩桦专访,双方就中阿经贸投资及人文交流、中东政局最新进展、中美在该地区的战略博弈和布局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东地区风起云涌,牵动全球局势起伏跌宕。中国成功促成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北京对话,为地区稳定注入强大动力。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再为中东新局开辟广阔前景。

换个视角,巴以冲突不断升级,难民危机令人担忧。伊朗总统莱希不幸遭遇直升机事故,为中东局势增添不确定性。美国与沙特加强武器和核合作,对中东地区乃至全球政治格局带来新的变数。

 

中阿合作论坛:

中阿关系最重要的展示平台和推进器

Q

韩桦:吴冰冰教授您好,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刚闭幕,您认为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A

吴冰冰:此次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实际上显示了中阿关系的提升。从伙伴关系变成命运共同体。过去这20年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既是中阿关系的不断提升,也是把对双方的、对全球性格局的理解放置到中阿关系的发展中去。

这次的中阿合作论坛还围绕着中东最热点的巴勒斯坦问题提出联合声明,这是前所未有的,基本上,这个联合声明最全面的表达和反映了目前我们对包括加沙冲突在内的现实的情况和对整个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的长远的考虑,可以说涉及到了有关巴勒斯坦问题和当前加沙局势的方方面面。我觉得联合声明实际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阿合作论坛回应了双方对重点问题的关切。对我们非常关心的台湾问题,阿拉伯国家给予了非常明确的支持,同样关于阿拉伯国家关心的一些地区问题、热点问题,我们有明确的回应,特别是对于发展的问题。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国家的发展是国家的最迫切的任务,我们这次提出的构建的5大格局里边,其实聚焦的主要是经贸、投资、能源等等,即发展领域和人文领域是最受关注的(方面)。这也突出了中阿合作论坛的内涵——要把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最迫切的任务来聚焦、来推动,这种方式使得中阿可以按照现代化进程,结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除此之外,还有中阿合作论坛本身的机制性建设。如果想把各种各样的合作做实做深,就需要相关的机制和平台。中阿合作论坛本身已经形成了19个机制的框架。我们看到2022年举行了第一届中阿峰会,中阿合作也有部长级会议,峰会跟当初(的部长级会议)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进程。这次很明显,双方宣布在2026年,两年之后,一方面在北京继续召开第二届中阿峰会,另一方面又要在突尼斯进行第十一届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现在很明显在把中阿峰会机制和中阿合作论坛机制整合成一个体系,在这里面部长级会议继续运行,它可以解决很多具体层面的问题,同时有峰会的引领和设计,我觉得是中阿合作论坛机制的一个极大的丰富,也是一次极大提升。

中阿合作论坛实际上是中阿关系最重要的展示平台和推进器。但是在中阿合作中间有很多的方面和层面,比如说还有众多的双边关系。这次我们看到有4位国家元首,包括埃及、阿联酋、巴林和突尼斯访华,实际上意味着在一个中国和阿拉伯合作的多边机制之外,平时并行的还有我们各种各样的双边机制。在中阿合作论坛推进之下,这种双边合作也不断推进,比如说中国和22个阿拉伯国家全部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这个就是一整个片区的各个国家都和我们围绕一带一路合作签订协议,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此外,我们和16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其中有4个(国家),包括沙特、阿联酋、巴林和阿尔及利亚,我们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他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围绕着中阿合作,我们是多种层次的合作,并不是只有多边机制,还有很多的双边的、甚至是小多边的机制在运行。

进一步来讲,我们可以看到它还推进了其他领域的合作,比如说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在21年、22年接纳了6个阿拉伯国家作为对话伙伴,同时在金砖扩员的过程里,阿拉伯国家占了重要的分量,沙特、阿联酋、埃及都被邀请加入金砖合作机制。刚才您提到的沙特,到现在沙特方面还是正在考虑加入金砖机制,埃及和阿联酋已经很明确加入。沙特可能还是(需要)对各方面的情况要加以评估,再根据目前的情况、国家的考虑再加以决定。

 

投资需建构互信:

人文交流不可或缺

Q

韩桦:您观察到沙特,包括阿拉伯国家整体,手中都握有大量资本,他们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达到了3.64万亿美元。您刚刚讲到应该挖掘他们的内在需求,他们这几年对华投资是集中在传统能源及新兴产业,未来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吸引到投资或者是相互合作?怎么样把这种政治大局考量下的经济合作做实、做透呢?

A

吴冰冰:我想还是要分国施策,每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诉求。过去几年很明显,沙特方面对中国大的投资都集中在石化领域,它要把石油变成能源产品和石化原材料的双重用途,所以在中国投资大型的炼化项目,以此来保证沙特石油的出口市场,和中国保证无论能源转型怎么发展,沙特的石油对华出口能够保持比较大的规模,同时有稳定的需求。

沙特对华投资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另外沙特方面现在更关注的是吸引外资到沙特去投。尽管沙特的主权基金的规模很大,但是它做的事更大。它的大型项目的建设、整个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高新科技的引进,实际上都是要耗费巨资的。沙特方面更希望跟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把资金引进到沙特。

对阿联酋来讲,可能更多关心高新科技的投入,它要投的项目里,一定要有自主的高新科技含量,它引进的东西依托于高新科技产业,不只是考虑到金融上的收益,还一定要有高新科技的产业引领。从长远看的话,没有技术支撑,没有产业支撑,投资本身对阿联酋来讲的话,带来的回报还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阿联酋投资比沙特就更灵活一些,更愿意投一些高回报的产业项目、高新科技项目。我们的核心领域能不能对沙特、阿联酋来的资金,持有更多的开放度,给它找到更广阔的投资空间。

相对这两个国家而言,其他几个海合会国家的投资就没那么突出。尽管他们资金很多,但是相对沙特、阿联酋来讲,他们在我们周边存在感相对更小一点。尽管阿拉伯国家资金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够主观上觉得,只要你有资金、我有项目,你就能来投,这不是简单的对接过程,中间还有一个环节:找到合适的伙伴。为什么?因为推动这种金融合作需要互相之间的了解、熟悉,还有信任,只有长期交往才能够形成信任的伙伴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做一个项目,做一笔投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长期深度的交流,对方在了解我们的国情、社情、企业的情况、产业的情况下,还需要很了解人。同样,我们要很了解对方,所以需要大量的细致的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社会主体参与到进程中去,才能建构互信的过程。

实际上它背后蕴含的不止投资这个环节,还要往前推到人的环节,人的环节涉及到互相之间人文交流,再往前推就是人才培养。我们在这些领域的人才,在青年成长时期,是不是已经能够深度接触?比如说我们要吸收对方留学生来华,我们要派学生去留学,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人才的基础团队,在团队的基础之上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信任。毕竟双方之间的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只是从项目谈项目,双方之间想建立信任关系还是很难的。所以这种信任非常重要,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对运作的具体流程和环节的把握。这也是个挑战,为什么?因为从宏观的角度讲,双方之间有经济互补、有需求。在微观的角度讲,你能不能了解到具体的、对方产业本身的运作过程,它的法律的规定,它的税收方面的情况,它的市场的情况,民众的消费习惯,对吧?对每个具体项目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现在要做大量的、非常具体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你看很多企业想去沙特、阿联酋、海湾国家发展,但是找不到非常了解对方的、又熟悉我们情况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的总量,培养和需求相比,欠缺还是很大的。

所以这就需要有耐心。这样的人才是要逐渐培养出来的,不是凭空出来的。(这些人才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语言都比较了解,又愿意在当地长期生活。毕竟在饮食、生活习惯、气候差别都很大的情况下,年轻人在对方国家能够长期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生活下来,这个挑战也不小,现在像这样的人才储备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中阿合作论坛几次的部长会议都提到,包括之前八大共同行动提到的青年的就业共同发展。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现在来中国留学的阿拉伯学生的数量总体上还是有限的,去阿拉伯国家长期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再进一步推进机制,比如说双方高校的互认。知名高校是很清楚的,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只去对方的知名高校,因为知名高校能吸纳的人也是很少的。北大清华能吸收几个阿拉伯留学生,拓展到其他高校的时候,对方要认可,同样对方的顶级高校我们都很熟悉对吧?比如说苏欧德国王大学、沙加美国大学,但是再进一步推广到其他高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有点不熟悉不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其实这个过程中间需要做的工作是很细致入微的,越是要建构一个深度的经济联系,越是要进入到社会文化教育领域,才能够支撑经济上的合作。

我们去年在沙特办的第十届中阿企业家大会,可能有几千名中国企业家都去了沙特,但是如果真的有这么多企业在沙特投资的时候,需要的员工可能是数以万计的。这样员工如何培养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更具体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基础即人的支撑、文化的支撑和知识的支撑,已经成了真正的经贸项目落地的一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阿峰会展望:

热点问题的降温和局势的稳定

Q

韩桦:对于2026年中阿峰会,想请您再展望一下。一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今天谈到了很多安全的问题,安全是和平的基础,在全球正在建立新的安全架构的过程当中,阿拉伯世界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中国在投资和经贸合作领域,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目标可以在2026年的峰会上宣布?

A

吴冰冰:围绕安全问题,中方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中东地区可以被认为是先行区。围绕着中东和平,我们已经召开了两次中东安全论坛,把中东的各方都邀请过来,在论坛上讨论问题。平台机制的建设给了大家讨论问题的空间。

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出了中东安全新架构,中东安全新架构提出来组织跨海湾的对话,也就是组织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对话,实际上我们看到成果了,那就是沙特和伊朗之间围绕着恢复外交关系达成了突破。中东安全新架构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巴以问题。有一种声音认为巴以问题已经边缘化了,不重要了,但我们始终坚持巴以问题还是中东地区一个核心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这次提出来,是否有可能搞一个国际和会来推进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这两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紧密合作,推动这个事情,看看有没有可能围绕巴以问题,至少在政治解决的道路上继续推进。加沙不可能一直打,总要找到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案,和平解决的方案总要找到政治解决的路径,所以我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

还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是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之后,能不能推进更多的密切合作,能不能引导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加入到和伊朗的进程中间,缓和地区的局势?我觉得围绕着中东安全新架构,围绕着中东安全论坛等等机制的建设,能够把中东的一些关键性的热点问题降温,能够在中东实现更多的稳定,我觉得这是可以期待。

围绕经贸合作,现在已经越来越清楚的看到,经贸要进一步的提升到更紧密的更全面的这种关系中间需要引入更多的投资因素。它不再是双方之间围绕着具体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包括航运,它要进一步变成双向投资,但是从投资的角度讲,又回到我之前说的问题,人才联系受到的限制、制约,所以真正要有一个巨量的增长,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扎实稳步的推进,但是这个进程一旦能够把基础筑牢,尤其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知识的因素、互信关系的因素筑牢之后,可能会面临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这方面也是这次部长会反复强调的务实推进,要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之上把基础打牢。

(根据北京对话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有了中阿联合声明,美国的“中东剧本”只能改改了》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