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冰冰接受北京对话专访系列(2)| 伊朗总统意外遇难、美伊关系、中东核问题、巴勒斯坦入联大
时间:2024-06-17 作者:
摘 要
近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卡塔尔国中东研究讲席教授吴冰冰接受北京对话秘书长韩桦专访,双方就中阿经贸投资及人文交流、中东政局最新进展、中美在该地区的战略博弈和布局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东地区风起云涌,牵动全球局势起伏跌宕。中国成功促成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北京对话,为地区稳定注入强大动力。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再为中东新局开辟广阔前景。
换个视角,巴以冲突不断升级,难民危机令人担忧。伊朗总统莱希不幸遭遇直升机事故,为中东局势增添不确定性。美国与沙特加强武器和核合作,对中东地区乃至全球政治格局带来新的变数。
伊朗总统意外遇难:
有限影响内政外交
Q
韩桦:我想请教一个关于伊朗的问题,特别是其总统遇难,伊朗未来的对外政策走势将如何?国内会不会有一些严重的政治斗争的隐患?
A
吴冰冰:伊朗总统莱希在上个月不幸遇难,但是我想对伊朗的整个的内政外交的大局影响是有限的。首先就涉及到对伊朗整个决策机制的认知。总统并不是伊朗决策机制的唯一环节,它是整个决策机制的一个环节,这里面还包括在外交方面最高领袖,包括革命卫队等等机构,他们都是重要的决策的环节。从总统的角度讲,在对外政策上,更多的是对整个伊朗的外交决策的执行。最高领袖和革命卫队的因素还在,既然莱希总统执行的外交政策是伊朗各个决策环节达成共识的结果,新的总统上来之后,也依然会按照外交决策的共识来执行他的政策。整个伊朗的总体外交思路不会因为总统的变化发生根本性的调整。莱希总统执行的,实际上是伊朗决策层根据伊朗的内外部环境总体变化的判断,所以莱希总统的不幸去世并不会引发伊朗外交的巨大的变化。
从伊朗国内的环境发展角度讲,它表达的也是社会各个领域对于目前情况的共识,莱希总统基于此形成自己的政策。经济发展格局、就业、社会等方面实际上有很多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制约,并不能简单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哪一位政治家上台,都要在伊朗的具体的国内环境下去推进政策,所以发生重大的变化,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我想莱希总统遇难是突发性的、偶然性的事件,对于伊朗的内政外交大格局的影响其实是有限,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最重要的是,伊朗最高领袖未来出现的交接班才是影响到伊朗整个政治发展的重大的问题。因为莱希总统是宗教学者,所以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未来的最高领袖的候选人之一。如果再选一位宗教学者担任新的总统,再培养他在政治上的资历威望、经验,花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如果选上来的不是一位宗教学者的总统,那就意味着这个总统不再是最高领袖的候选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新的候选人?莱希总统的去世对伊朗的最高权力的交接实际上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不确定因素。
所以大的内政外交的方向影响不大,但是具体的最高领袖的未来的交接班过程确实是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个事件其实对伊朗来讲还是要冷静观察、谨慎面对的问题。伊朗方面迅速按照宪法进行了新的总统选举,也在比较冷静的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的问题。新发的两次调查报告也说没有武装袭击,或者是武力情况下发生坠机。伊朗方面比较冷静客观的面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说非要找一个外部的敌人作为说法或者由头去解释这个问题。
整体看,伊朗比较平静,大的方面看,内政外交变化不大,具体观察就是谁来当选新的总统,而这个过程对未来最高领袖的交接班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的影响。这也是长期的深度观察的问题。并不能围绕一个突发事件把前后左右的事情说清楚,而是要基于伊朗的政治、社会和外交的这种长期的问题来观察,才可以得到一些判断。
美伊关系:
私下接触以避免误判
A
韩桦:伊朗也是中东地区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国,又受美国制裁多年。这次伊朗相对平静客观的来处理这次的不幸的事件,据说伊朗请美国帮忙调查这次的事故。但美国拒绝了。你认为各自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进行了这样的一番所谓的隔空喊话?
A
吴冰冰:理解美伊关系需要基于现实的辩证的角度,伊朗的战略意图并不是要和美国进行全面的直接的战略对抗,伊朗的战略意图还是在中东地区尽最大可能来发展伊朗的力量、扩大伊朗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支持,然后保证国家的安全,同时实现国家的发展。伊朗跟美国之间实际上是保持着接触和沟通的渠道的,无论是通过哪一条轨道,都是希望能够有所接触的。4月13日,伊朗针对以色列袭击伊朗驻大马士革大使馆,发起了针对以色列的攻击,以色列在4月19日针对伊朗反击,这中间都有过信息的交流,而在信息的交流里边,美国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我觉得在伊美之间,美国作为影响中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双方围绕中东地区的重大问题之间有所接触,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双方也希望避免误判,如果由于误判引发双方直接的军事冲突,会牵涉到中东地区的很多国家,也可能会引发地区性的战争,而不是说只是点状的、局部的、小的冲突。双方之间有接触,我觉得大可不必觉得很奇怪、很惊讶,包括莱希总统坠机之前也有消息传出来说,伊朗和美国在阿曼进行了一轮秘密谈判。其实也说不上秘密,大家都能看到,只不过双方之间围绕着这个可能是制裁或者拘于形式有所接触,所以这就是中东地区的一个正常状态,彼此之间在相互对立或者冲突的方面,围绕着具体的问题的接触,普遍存在在很多方面。大家看到哈马斯跟以色列之间有尖锐的冲突,实际上在多哈、埃及开罗也是以某种方式在接触,在谈。
大的战略上角度讲,美国和伊朗在中东处于共存的状态,美国想让伊朗在中东不发挥作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伊朗的力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逐渐积累,已经形成了力量体系和力量特色,在中东地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美国在中东也是长期的存在,双方之间并不能以某一种戏剧性的方式,针对对方形成绝对优势。在中东,目前在战略格局上有点像两极格局,美国和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安全问题上形成了影响力比较大局面。
中东核问题:
以色列的作为很重要
Q
韩桦:在安全问题上或者在地缘政治的这种角力当中,形成一种更好的引导性的力量。这还是要回到沙特和美国要签署的协议。有没有可能沙特更往前走一步,以核能合作或者核项目合作为契机,敦促美国采取更为积极的核立场?尤其是面对欧洲冲突的情况之下,由沙特来引导美国或者北约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拜登已经表示了他们的核政策已经无限接近于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他不会说对吧?
A
吴冰冰:其实在中东地区一直有一种声音说要建立中东无核区,但实际上中东国家里边,以色列实际上是有核能力的,以色列的态度是模糊,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以色列根据它的国家安全策略,实际上保留了使用核武器的能力和权利,没有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在中东地区,如果是武器性的核计划,以色列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
现在为什么中东国家普遍对伊朗的核计划比较担心,就在于伊朗核技术能力的进展很快,最关键一条是在以色列之外的所有中东国家里面实现了本土铀浓缩。这个能力其他的中东国家是没有的,阿联酋的核电站由韩国承建,实际上没有建立起本土铀浓缩的能力。土耳其由俄罗斯建设的阿库尤核电站也没有这种本土铀浓缩的能力,所以现在沙特方面一定要发展本土的核计划,我们说是和平核能,但是最后的关键节点就在于本土铀浓缩的能力有没有可能存在。沙特方面一直希望能够拥有这种本土铀浓缩的能力,大家在中东地区最担心的是一个核竞赛,围绕着本土铀浓缩能力形成的核竞赛,因为一旦有了本土铀浓缩的能力之后,无非就是浓缩的这种丰度到底能不能突破武器级的,核原料储备的越多,最后突破核门槛的可能性越大。
伊朗一方面有本土铀浓缩的能力,在制造越来越多的浓缩铀,同时核技术的知识储备是越来越完备,就具有了整个核循环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伊朗已经逐渐接近了门槛。在阿拉伯国家里面,沙特想跟上步伐,成为有本土铀浓缩能力的阿拉伯国家。在这个过程中间,中东地区有没有可能出现围绕着核出现的核项目的竞赛,不是核军备,这个风险还是存在的。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当初的伊核协议是非常好,就在于它实际上认可了伊朗的铀浓缩能力,同时又对伊朗铀浓缩能力加以限制。
最大的问题是除了五大核国之外,是以色列的核能力的问题。以色列连核不扩散条约都没有签,任何这种核武器的承诺都不会加入的,美国在中东采取了非常明确的双重标准,在以色列的问题上,美国就默认了,而对于其他中东国家美国就是不允许。中东国家面临的是区域内部的核力量问题,对于他们来讲这是更大的关切,这也是为什么在发展本土核计划方面,很多中东国家有诉求。如果伊朗的路走通了,沙特要往前推进的话,土耳其、阿联酋、埃及、阿尔及利亚这些国家可能都会有所跟进。最终要建设中东无核区,首先指向的是以色列。
巴勒斯坦入联大:
最终目的是获得国家合法席位
A
韩桦:也想再请您谈一谈巴勒斯坦加入联大,将如何影响巴以和平的谈判和中东整个和平进程?对于巴勒斯坦而言,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A
吴冰冰:巴勒斯坦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国地位的问题,实际上是使得巴勒斯坦获得更多的国际承认。现在巴勒斯坦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承认,但是成片的欧洲地区、北美还是不承认巴勒斯坦国。一旦巴勒斯坦获得了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地位,会极大的推动这些国家去接受巴勒斯坦作为一个国家,给巴勒斯坦更多的国际舞台和国际空间,利用这种国际舞台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诉求,这也是以色列方面极力阻止的(的原因)。
美国方面以一票否决的方式,不接受巴勒斯坦,最大的障碍还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按照联合国接受正式成员的流程来讲,还是无法跨越的。最新的变化是世卫组织给了巴勒斯坦更大的权利,虽然不是成员国,但是允许它参与更多的活动,所以这是一种变通的方式,但是不能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最近,爱尔兰、挪威承认了巴勒斯坦国,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话,实际上也就绕过了这个问题,就实现了巴勒斯坦的目的,在国际社会里面获得国家的合法地位。我们也不能够期待着美国很轻易地改变立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根据北京对话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有了中阿联合声明,美国的“中东剧本”只能改改了》节选)